.

简谈多音字的起源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7636 更新时间:2016年10月26日01:31:23 打印此页 关闭

多音字的起源比较复杂,详细写的话能写一本书。其根源在于汉语言文字的音、形、义之间“有时”松散、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。一个字形可以对应多个音,表示多个相互之间有联系,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意义;一个字形也可以对应一个音,但同时表示几个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意义。

如果要将多音字的所有起源一条条地列出来并详尽分析源流,估计是专门家的工作(专门家这个词比较有复古风有木有),这样的书估计也早已存在了;我就简单总结几条吧。

多音字的一大意义是区分字义。在此范围内又分至少两种:主动的区分与被动的区分。
1.主动区分字义:毫无疑问任何语言都是先有音,后有字。在造字的时候,对于两个同源而相近的读音/意思,有时会用一个字表示,那就是多音字了;有时会用两个字表示。一个很常见的大类就是去声字。去声字在上古是一个s音尾,很多时候代表动作词的名物化。例如:
量(平声,测量,动词)--量(去声,数量,名词)
调(平声,调整,动词)--调(去声,曲调,名词)
处(上声,处置,动词)--处(去声,处所,名词)
缝(平声,缝合,动词)--缝(去声,缝隙,名词)
供(平声,供应,动词)--供(去声,供品,名词)
...
等等。这些音都产生较早,以上例子中“处”字的名词用法出现稍晚,据考证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。而平声名词“衣”变为去声表动词也是稍晚的用法,在上古时期去声表动词名物化还是更常见的情况。

2,被动区分字义:即不是被人为有意的区分开的读音,但因为种种原因,最终一个字出现了多个读音,而且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,所以变成了多音字。主要原因有:

2.1, 语音演变在不同方言中的速度不同,造成不同地方的读音不同:如巷xiàng/hàng,第一个音属于颚化后的,多见于北方;第二个音属于没有颚化的,多见于南方。

2.2,文白异读。文读指的是“读书音”,白读是“口语音”。读书音更倾向于保留较古老的音,而口语音一般紧跟时代发展。在普通话中存在文白异读的,主要是古入声字。如:
色 sè (颜色)shǎi (掉色)
角 jiǎo (角落) jué (角色)
……等等有一大批,这里就不贴了。

2.3,其他入声字由于词义不同而“裂变”出来的不同音现象。如:
法 (说实话我不知道语委最新的标准是怎么说了,但是我这里以北京话为准来解释)至少还有一声(没法儿)、二声(法子)、三声(法律)的音。四声(法国)已死吧。这类例子说实话不多。

2.4,由于姓氏读音存古或不同地区读音不同而造成的不同音现象。如:
查,作姓氏时读zha1
仇,作姓氏时读qiu2
覃,作姓氏时有tan2/qin2两个音
朴,作姓氏时读piao2
尉,在姓氏尉迟中读yu4
……等等,也很多。

2.5,由于地名读音存古或不同地区读音不同而造成的不同音现象。如:
荥,荥阳读xing2, 荥经读ying2
蚌在蚌埠读beng4,一般读bang4
厦在厦门中读xia4,一般读sha4

2.6, 由于字形简化合并而造成的多音字,这一种也较少,如:

发,对应繁体發和髪,分别读一声和四声。


作者:徐驰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7743852/answer/76722363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

上一条:孔孟颜曾四圣裔辈分用字 下一条:商丘回族姓氏溯源